<pre id="hd5nb"></pre>

      <th id="hd5nb"><video id="hd5nb"></video></th>
      1. <big id="hd5nb"></big>
        1. <code id="hd5nb"><nobr id="hd5nb"><track id="hd5nb"></track></nobr></code><code id="hd5nb"><nobr id="hd5nb"><sub id="hd5nb"></sub></nobr></code>

            海東日報首頁

            三個異族兄弟抱團致富的故事

            2023-03-09 10:31:10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編者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個海東人都有自己的海東夢、中國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時代的召喚下,一批又一批海東人走出河湟谷地,走向更遠的地方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同時,也有許多外地人在海東創業、就業,在海東這塊廣闊的舞臺上,用雙手和智慧施展才干,書寫出一個個傳奇故事。

            本報記者聚焦在外創業、打拼的海東人和在海東創業、就業的外地人,記錄他們奮勇前行的足跡,繪出他們拼搏奮進的模樣。今日起,本報將陸續刊發“走南闖北海東人”系列報道,通過展現異地創業、工作、生活的海東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講述海東故事,展現海東精神。

            □本報記者 董健人 攝影報道

            在江蘇省蘇州市有一個青海拉面館,店面雖然不大,卻有3個“老板”,并且分別是回、藏、漢三個民族,他們相處得十分融洽,親如兄弟,將拉面館打理得紅紅火火。

            這家拉面店,門頭上赫然寫著“中國化隆拉面”,店面不大,只有六七張桌子,干凈而整潔。五年前,當記者專程到這家拉面店采訪的時候,3個“老板”已經“散伙”,只剩下藏族小伙卻洋一個人。當卻洋知道了記者的來意后,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思緒飛到了他初來乍到時的蹉跎歲月……

            2002年金馬藏歷年剛過,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二塘鄉香里胡拉村19歲的藏族小伙卻洋,看著村里的年輕人陸續進城打工,心中不禁也盤算著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而去外面的世界多多少少需要些盤纏,就他家當時的條件,把家底掏空也難以成行??墒撬穷w萌動的心再也無法靜下來,東借西湊了些盤纏后,他只身去了上海。幸運的是很快被一家拉面館招去當跑堂,每月工資是200元。雖然工資低了點,但比起在家的窮日子,讓他感到很有盼頭。這個盼頭支撐著他在異鄉一路走過。兩年時間里,他不僅學會了拉面手藝,而且還攢了點錢,娶了媳婦,在創業路上淘到了第一桶金。這讓卻洋備受鼓舞,便帶著妻子闖深圳、進寧波、走鄭州……開啟了新的創業征程。

            經過4年的闖蕩,卻洋從跑堂變為了拉面師傅,收入也翻了好幾番,但是經過了開眼界、換腦子、積經驗三級跳的他,想擁有一家自己的拉面店的愿望越來越強烈。雖然省吃儉用存了一筆錢,可是離開一家拉面館所需要的投入還相差甚遠。后來得知,年長他一輩的同鄉回族拉面老板馬木沙的蘇州拉面店里缺少人手,于是將合伙開店的想法告訴了馬木沙。馬木沙一直看好卻洋做人真誠,做事踏實,便一口答應,并雇用同村的貧困戶漢族孤兒許國旗當打雜。就這樣,一個由回藏漢三民族共同經營的拉面店從此成為行里的一段佳話。

            在此后的十幾年里,這三個不同民族的拉面人情同手足,在利益和金錢面前沒有發生過一次矛盾和糾紛,就像石榴子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讓各自的生活如芝麻開花般節節高。許國旗雖然在店里打雜,但是馬木沙和卻洋對其十分照顧。工資從剛開始的每月900元逐步增加到了4000元。許國旗逢人便說:“我們是真正的弟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2016年,化隆縣出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帶薪在崗加實訓的創業辦法,許國旗符合受助條件,這也讓許國旗干勁更足,羽翼漸豐。后來在馬木沙和卻洋的幫助下,許國旗終于展翅單飛,另立門戶開了一家拉面館,加入到了拉面老板的行列。

            許國旗單飛后,馬木沙將原本屬于自己的拉面館連幫帶送盤給了卻洋一個人經營,自己遠走他鄉繼續著他的創業之旅。從此,卻洋也成了名符其實的拉面老板。他十分珍惜馬木沙留給他的“這一畝三分地”。在此后的日子里,他有機會開一家更好的拉面店,但是他舍不得離開這個店。這個店帶給了他太多的回憶、幸福和值得守望的情懷。他告訴記者:“我這幾年一直堅持開著這個拉面店,想守住過去我們幾個人的那份情份,馬木沙老哥把這個店交給我,我得守住這個根……”

            卻洋的這個店幾乎濃縮了所有拉面人的經歷,親幫親、鄰邦鄰,最終走向共同富裕。卻洋對此深有感觸,正因為有了馬木沙當初真誠抱團取暖的情懷,才有了許國旗的今天,也有了卻洋的今天。2013年,他投入30多萬元改造了老家的土胚房,清一色的木質藏式房,三室兩廳一廚外帶兩個儲物間。2016年,他購置了一輛轎車。如今,他的兩個孩子都在蘇州上學,每年收入在6位數……這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

            投之以李,報之以桃。面對今天擁有的一切,卻洋深知是故鄉人的幫扶讓他過上了好日子,是蘇州這座城市給了他發展的機遇,對此當涌泉以報。他在蘇州市率先發起“愛心拉面”活動,多年來一直堅持為當地環衛工人免費供餐。最近在連線采訪中他告訴記者,三年疫情期間,他積極加入到蘇州市抗擊疫情志愿者隊伍中,免費給一線送拉面,得到了蘇州市委市政府的表彰。他還先后給二塘鄉和鄉里胡拉村捐獻口罩2.4萬只。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他的善行義舉也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他經營的拉面店被化隆縣委縣政府評為“民族團結示范店”,他個人也被評為“民族團結先進個人”。2021年,他光榮地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被選舉為化隆縣政協委員。

            如今,這三個異族“兄弟”雖然早已分家,但是心始終還在一起,時不時互相探視,一起探討生意,互相幫忙,依舊相處得其樂融融。他們的故事也在蘇州,在拉面人中間廣為流傳……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020久久久久国产线看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