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hd5nb"></pre>

      <th id="hd5nb"><video id="hd5nb"></video></th>
      1. <big id="hd5nb"></big>
        1. <code id="hd5nb"><nobr id="hd5nb"><track id="hd5nb"></track></nobr></code><code id="hd5nb"><nobr id="hd5nb"><sub id="hd5nb"></sub></nobr></code>

            海東日報首頁
            旅游+農業+盤繡+青稞酒+家政

            互助亮出五張“金名片”的背后

            2023-02-23 09:46:52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本報記者 邵秀芳 攝影報道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整合特色旅游品牌、特色農業品牌、特色勞務品牌等各種分散的品牌資源,高水平加強頂層設計、高質量編制目標規劃,縣委縣政府出臺《互助縣打造“五張名片”加快建設“五個示范區”實施方案》,明確三年工作目標和落地推廣步驟,清晰推出了“彩虹故鄉”“七彩農業”“土族盤繡”“青稞美酒”“互助家政”五張“金名片”,以此增強城市的競爭力、知名度、美譽度,提高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自豪感。

            站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作示范、當表率,正是互助打造五張“金名片”背后的深意。“五張名片”工作如何層層推進,引來百姓一片叫好?讓我們一探究竟。

            “彩虹故鄉”把土鄉風景線打造得更亮麗

            高原最美的季節,互助縣威遠鎮卓扎灘原生態景區、互助土族故土園景區、北山國家森林地質公園、油嘴灣花海農莊、磨爾溝田園風光等一批特色旅游景點引得游客紛至沓來……

            近年來,互助縣委縣政府把文化旅游產業確定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導產業,主動融入國家河湟文化生態保護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三區”建設,持續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全國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步伐,初步形成了“一核一線一廊兩翼”的旅游發展格局。先后創建國家級鄉村旅游鎮1個、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4個、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16個,成功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呈現出綜合實力逐步增強、產業體系不斷完善、品牌效應持續擴大、服務質量顯著提升的喜人局面。“十三五”以來,累計接待游客239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11.54億元。

            按照全區域謀劃、全產業聯動、全要素配套、全時空統籌、全社會參與的大旅游思路,互助縣高標準編制了全域旅游發展規劃,更新打造了一批吸引游客參與的互動項目,成功舉辦了第五屆青稞酒文化旅游節和第十五屆丹麻土族花兒會、“迎端午”線上香包大賽、松多鄉華銳賽馬會、東溝鄉第五屆土族民俗傳統饃饃大賽、塘川鎮第五屆千人廣場舞大賽等“一鄉一品”特色活動,推出了土族民俗游、鄉村休閑游、自然生態游、青稞酒工業游、冬季冰雪游、紅色研學游等10多條貫穿縣內、輻射周邊、延伸省內的精品旅游線路,旅游業已從投資拉動、數量擴張的階段邁向消費拉動、品質提升的新階段,以全域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最活躍、最有力的因素。

            “彩虹故鄉”這張“金名片”背后,體現了互助縣委縣政府的高度文化自覺與自信?;ブh聚焦“景區全域聯動、產品全域優化、線路全域統籌、品牌全域整合”的發展目標,持續推動文旅融合、農旅融合、生態旅游、商旅融合和酒旅融合,持續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探索開發旅游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創新旅游宣傳營銷,力爭到2024年全縣旅游接待人數超過400萬人次,綜合性總收入達到20億元,努力創建全國旅游示范縣,讓這一名片更加光彩奪目。

            “七彩農業”引領高原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全國最大的八眉豬保種繁育基地、第一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第一批馬鈴薯和油菜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北方最大的春油菜雜交油菜制種基地、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縣……這一個個“國”字號頭銜,讓互助這個高原小城格外搶眼。

            近年來,互助縣立足全省農業大縣傳統優勢,以建設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為目標,以部省共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為契機,全力打造“耕地保護傳彩、種業振興添彩、產業發展出彩、三產融合增彩、品牌強農靚彩、質量興農重彩、科技支撐爭彩”的“七彩農業”名片,為鄉村振興助力賦能。

            耕地保護“傳彩”。耕地一頭連著糧食安全,一頭連著農民增收,是推進鄉村振興、助力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舉措。為此,互助縣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守好耕地基準線、穩定糧食生產線、劃出節約保護線,堅決遏制“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2021年整治撂荒地、“非糧化”耕地886.6公頃,建成高標準農田2826.6公頃,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37666.6公頃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14萬噸以上,牢牢守住全縣67333.3公頃耕地保有量,有效確保全縣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種業振興“添彩”?;ブh每年建立各類農作物制繁種基地13333.3公頃以上。加快建設八眉豬保種場分場,規避八眉豬保種風險。重點實施制種大縣雜交油菜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八眉豬種質資源場建設。加快引進優質菜薹品種和多花色油菜品種,打造高原油菜產業升級版。同時,采取“公司+科研+基地+農戶”產業化模式,建立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目前,引進培育青雜、青薯、青蠶系列新品種30個、蔬菜新品種50余個,各類作物良種化率達98%,研制的“青雜”系列雜交油菜被引進到蒙古、俄羅斯等國推廣種植,是全國第一個在國外大面積推廣的雜交油菜品種。

            產業提升“出彩”。推廣引進新品種、新技術,不斷壯大馬鈴薯、油菜、小麥、蔬菜、蠶豆、八眉豬等傳統優勢產業,精心培育壯大“高原草莓、中藏藥材、高原夏菜”三大特色新型產業,建成設施蔬菜基地13個,設施溫棚總量達2400棟,全縣特色優勢農作物播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89%。依托高原冷涼氣候條件、潔凈生態環境和高原蔬菜產業園發展基礎,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推廣高效生態栽培、反季節生產等技術,積極培育壯大蔬菜、草莓、食用菌三大特色產業。全力打造臺子露地供港蔬菜產業園、塘川設施蔬菜產業強鎮、丹麻菌業強鎮以及南門峽林川菜豆、菜薹產業園,“一村一品”示范村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

            三產融合“增彩”。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生態+”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積極培育特色鄉村旅游示范點,扎實推進國家級、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提檔工程,推動形成體系完善、布局合理、品質優良、百花齊放的農業旅游深度融合新局面。2021年,全縣農業總產值43.23億元,旅游業總收入17.5億元,其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總收入3.4億元;全縣旅游接待350.1萬人次。

            品牌強農“靚彩”。堅持育品牌、壯品牌、護品牌,鼓勵創新出新品、突出特色強帶動、招引龍頭作示范,先后打造“互豐”牌種子、“漢堯”牌菜籽油、“松多牧場”牌八眉豬肉等農畜產品品牌。截至目前,全縣共培育綠色食品9個,注冊農畜產品商標95個,認證農產品地理標志8個,建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萬公頃,“兩品一標”農產品占農產品總量的60%,互助馬鈴薯、油菜籽、長白蔥、中藏藥材、八眉豬、蔥花土雞等特色農畜產品市場知名度和占有率不斷提高。

            質量興農“重彩”。緊緊圍繞“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發展理念,推廣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示范面積27333.3公頃,建成萬畝示范區2個、千畝示范區38個。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循環農牧業,扎實推進全生物降解膜替代、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行動,加快推進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清潔化水平。2021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1%以上,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82.53%以上,農用地膜回收率達90%以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60%以上。全面落實農產品質量監管責任,全縣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基本實現追溯管理全覆蓋。

            科技支撐“爭彩”。充分發揮“雙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優勢和“九三學社院士工作站”資源優勢,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積極申報“昆侖英才·鄉村振興人才”計劃,持續加強與青海大學、省農科院、西北農大等科研院校合作,積極引進降低成本、提質增效、保護環境的農業生產先進適用技術和優質品種,促進農業業態由低端向高端轉變。2022年以來,建成4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引進40名省內外專家,積極爭取科技特派員專項資金260萬元,申報《青?;ブ貐^非常規飼料資源開發及在健康養殖中的應用》《中藏藥材綠色高值化與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等項目,開展基層服務,推廣科技成果,受益農戶達1.3萬人。

            “土族盤繡” 巧手繡出幸福生活

            “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初春時節,在互助縣五十鎮班彥村的盤繡園里,繡娘們飛針走線,一件件繡品從這里銷往全國各地。

            2006年,土族盤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以來,傳承人群達到7000多名?;ブh緊抓機遇,以打造“土族盤繡”名片、建設土族文化傳承示范區為目標,著力推動土族盤繡走規?;?、產業化發展道路,培育出了金盤繡、素隆姑和青海阿媽等一批盤繡龍頭企業和手工作坊,構建了以縣級青繡中心-鄉鎮盤繡工坊(基地)-村級重點繡戶“多點齊發、共同繁榮”的良好格局,建成土族盤繡“媽媽制造”合作社3家,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4家,省級首批生產扶貧基地11家,市級鄉村振興幫扶車間10家,培育經營實體40余家,“指尖技藝”成功轉化為“指尖經濟”。2022年銷售收入達1300萬元,同比增長9.96%。2022年,全縣長期從事盤繡手工技藝的繡戶3000戶,季節性生產繡娘5000余名,年人均增收3800余元。

            互助縣素隆姑刺繡有限公司負責人蘇曉莉說,目前土族盤繡的商品開發有工藝品、盤繡手提包、手機掛件、賓館用品、抱枕等200多種產品,銷售市場已經從當地走向了全國,并打開了東南亞市場以及歐美市場。

            今后,互助縣將建立團隊保障機制,重點培養青繡帶頭人及優秀繡娘,加大繡娘團隊尖端人才培訓力度,加快推進青繡產業規?;?、產品規范化、團隊專業化,輸送優秀繡娘外出開眼界、轉思想,提高繡娘振興傳統工藝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充分利用“互聯網+”模式,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強化營銷理念,牢固樹立“青繡之源”品牌知名度。

            “青稞美酒”為土鄉力量注入靈魂

            走進互助縣,除了誘人的美食、秀美的風光、淳樸的民風、濃厚的文化外,最讓人癡迷的還屬那一碗醇香的“青稞美酒”。

            近年來,互助縣圍繞打造“青稞美酒”名片,建設青稞產業振興示范區”戰略目標,依托得天獨厚的青稞酒產業發展基礎,大力發展青稞產業,培育優質青稞、打造種植基地,強化科技研發,著力扶持青稞精深加工企業,初步形成了以青稞酒釀造為核心,以培育契合市場需求的青稞多元產品和酒旅融合的新業態,推動青稞產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走出了一條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振興之路。

            互助縣工信局副局長賈玉盛表示,互助縣以打造“青稞美酒”名片,加快建設青稞產業振興示范區為抓手,堅持走青稞產業標準化、規?;?、品牌化發展道路,豐富和拓展了青稞文化內涵,培育了青稞多元產品和多產融合新業態,青稞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明顯提升。

            “青稞酒廠建廠70年來,青稞酒產業成為互助縣乃至海東市的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之一,天佑德青稞酒也是我省的特色產品之一。目前,我們打造出一條從青稞種植到收購、釀酒,酒糟循環利用的全產業鏈條,不但創造出經濟效益,而且實現了綠色可持續發展,產業鏈惠及民生萬余人。”青?;ブ煊拥虑囡乒煞萦邢薰径麻L李銀會在“海東這十年·青稞產業發展成果匯報會”上表示。

            據了解,互助縣聚焦打造“青稞美酒”名片,優化青稞產業結構,推動綠色循環無污染發展,高標準實施青稞產業園,建成投產了青稞餅干、青稞掛面等5條生產線,青稞食品作坊模式成功轉型,實現青稞食品的規?;?、標準化、產業化生產加工,極大地提升了青稞的利用價值。同時,提升科研“創新力”,重點扶持青稞β-葡聚糖、青稞黃酮、青稞化妝品等系列高端產品加工企業,以剩余酒糟為原料,研發了青稞面膜、護手霜等4種產品,青稞產業鏈不斷拓寬,價值鏈快速提升,初步形成了以青稞酒釀造為核心,青稞食品和化妝品系列精深加工為補充的產業格局。

            同時,互助縣注重文旅融合、酒旅融合發展,整合土族民俗文化、青稞酒文化、河湟文化、農耕文化等方面的資源優勢,豐富青稞酒文化載體和內容,探索發展以青稞種植、打碾豐收、釀酒體驗為主體的旅游新業態,打造了集文化旅游、休閑娛樂、購物為一體的青稞文化集中展示中心,建成了以青稞酒為核心的餐飲、住宿、娛樂、休閑等為一體的特色酒莊,形成文旅產業與青稞酒產業的互融互補發展格局。

            互助縣以積極打造“青稞美酒”名片、建設青稞產業振興示范區為目標,抓質量、促融合、強品牌,加快行業標準體系建設,推進青稞酒工藝創新,著力提升青稞酒品質,青稞酒市場秩序持續規范,青稞產業與旅游深度融合。2022年青稞酒年產量達1.1萬噸,實現產值6億元,全省首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互助青稞酒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獲批籌建,全力推動了青稞酒產業高質量發展。

            “互助家政”激活就業“一池春水”

            近年來,“互助家政”這一朝陽產業逐漸成長為互助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又一優勢產業,成為家喻戶曉的金字招牌。以能人帶動為主、勞務中介機構和勞務經紀人隊伍為輔的市場化家政服務格局基本形成,“互助家政”名牌愈加響亮。

            “我在康復醫院做男護工整整10年了,從最初每天掙25元到現在每天掙400元,我靠做護工翻身了!”互助縣哈拉直溝鄉費家村的馬新德因為從事家政服務工作變得更加自信從容:“你看,我們夫妻二人共同在一家醫院做護理工作,一個月收入少說也有2萬元,雖然工作很辛苦,但也很幸福,如今我在西寧買了房買了車,子女們也出息了。”

            馬新德是互助家政行業從業人員中的一員。他憑借自身的勤奮努力換來了如今的幸福生活,還帶動身邊更多的鄉親加入到了互助家政的行列。

            2022年以來,互助縣聚焦打造“互助家政”名片、建設勞務經濟發展示范區的目標,深入實施高素質團隊培養、系統性標準建設、全方位提質擴容等“六大工程”,全面落實職業技能提升、家政專業教育、龍頭企業培育和完善行業標準體系等23項具體措施,建立由互助家政集團公司為龍頭、86家企業為會員單位的互助家政行業協會,健全“六統一”行業管理服務標準,家政服務產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新氣象。截至目前,“互助家政”企業和個體戶達120余家,其中“互助家政”行業協會企業86家,直接或間接從業人員1.6萬余人,長期固定從業人員5600余人。2022年,互助家政服務業直接或間接帶動群眾就業約1.5萬人,其中在西寧市就業約1.3萬人,人均年收入達2.6萬元,年實現勞務收入約4.2億元。

            互助縣充分發揮現代家政實訓基地作用,采取“線上+線下”方式,全面推行“訂單式”組織、“菜單式”教學、“定向式”就業培訓模式,持續擦亮縣職校“產教融合”金字招牌,加快推廣運用互助家政服務平臺,梳理完成縣、鄉、村三級勞動力市場建設,加快建立勞務對接機制和“供給與需求”兩張清單,吸納更多本地務工人員就地就近就業,同時按照“一鄉一特色、一村一品牌”原則,廣泛開展摸底調查,準確掌握全縣勞動力數量、行業分布、技能特點等基本情況,精心做好“因需定向”和“因人定崗”,加強群眾培訓、就業引導、就業匹配度分析等,真正讓群眾能就業、可致富。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020久久久久国产线看观看